当前位置: 首页 > 执行动态
“执行不能”典型案例
查无财产 造成客观“执行不能”
  发布时间:2018-05-31 11:24:22 打印 字号: | |
  为打赢“决胜基本解决执行难”这场硬仗,宁城县人民法院执行局通过开展多次集中执行大行动,大力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不断加大执行力度,使得执行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但仍然有部分案件得不到执行。“执行不能”客观存在,不等同于“执行难”,希望当事人能树立对执行工作的正确认识,理性区分“执行不能”与“执行难”。

                查无财产 造成客观“执行不能”

  【案情】

  现年48岁的谭某常年在郑州从事床上用品批发。2010年至2014年底期间,谭某陆续向朋友程某借钱,并分笔部分偿还。后经对账核算,谭某仍欠程某17万元,遂向程某出具了一张借条:“今欠程某现金170000元,在三个月将150000元还完,给150000元就可以了。如果超过三个月,按170000元,并按2分月息结算。”随后,谭某及证明人王某分别在欠条上签名。

  但约定的还款期过了近一年,谭某仍未如约还款。程某遂将谭某起诉到了法院。

2016年8月,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民事判决,判令谭某偿还欠款及利息17万余元,但谭某一直以各种理由推脱。2015年11月,程某向惠济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受理此案后,承办法官向谭某送达了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等法律文书,谭某既未及时报告财产也未及时履行。后执行法官多次与谭某电话联系,手机均处于关机状态。且在案件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谭某所居住的村庄进行了城中村改造,被执行人无固定居所,导致对其本人查找存在一定困难。

  后经执行法官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今年1月在郑州市某区某小区内找到谭某。经法官的全方位排查,被执行人谭某名下并无可供执行的房屋、土地、工商等登记信息及存款、车辆、股权等财产信息。且被执行人谭某于2015年遭遇交通事故被撞伤,丧失了劳动能力,而由于肇事者逃逸,其领取的拆迁补偿款已被其全部用于医疗和偿还贷款,后期仍需大笔诊疗费用,现谭某家庭经济困难。今年4月,经申请执行人程某申请,惠济法院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五百一十九条之规定,经合议庭合议后报院长批准,依法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说法】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执行不能”案件。

  执行案件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被执行人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另一类则是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经执行法院穷尽执行手段仍不能执行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所提出的“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针对的是第一类执行案件,主要解决的是被执行人规避或抗拒执行、有关人员或部门干预执行以及法院消极执行、拖延执行等情形。而第二类案件则不应纳入执行难的范畴,这类案件虽然从形式上表现为生效法律文书确定当事人的义务未能最终实现,但本质上这类案件属于申请执行人应当自行承担的商业风险、交易风险和法律风险。

  对于 “执行不能”案件而言,“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是其中一种处理方式。而若发生被执行人死亡、无财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被执行人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困难而无力偿还借款的;被执行人被法院裁定宣告破产的;作为被执行人的企业法人或其他组织被撤销、注销、吊销营业执照或歇业、终止后既无财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受人,也没有能够依法追加变更执行主体等情形,将采取“终结执行”方式处理。

  但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并不意味着案件从此被束之高阁,也并非债务消灭意义上的终结执行。在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的5年内,执行法官每6个月都会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查询一次被执行人的财产,一旦查到被执行人财产线索,符合恢复执行条件的,法院将会依职权主动恢复执行。如果是申请人发现被执行人其他财产情况,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恢复执行,且该申请不受时间的限制。
来源:郑州市惠济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宁城县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

赤峰市中级人民法院

中国法院网

宁城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