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城县人民法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秉持能动司法理念,整合内部法院专业力量构建法官工作站、诉调对接中心、特色人民法庭三大解纷平台,结合外部社会公共资源搭建“代表委员”调解工作室解纷平台,探索形成“四平台四化解”诉源治理工作法,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万人成讼率下降趋势明显。
一、初发矛盾“就地解”
健全基层法官工作站制度。2023年12月宁城县人民法院立案庭收到16份民事起诉状,起因是某物业公司拒不退还多位业主装修保证金,业主多次索要无果无奈诉至法院。立案庭与社区法官工作站进行联合调解,业主表示装修完成后该物业公司已经验收合格,确迟迟未退装修保证金,有的业主因此拒交物业费,物业公司而是举出10余份证据证明该保证金未退的原因,双方行为使得该纠纷形成恶性循环,调解至此陷入了僵局。驻站法官进一步解读了双方签订的《物业服务合同》内容,一一分析物业公司所列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提出多种调解方案,最后双方同意用装修保证金抵顶相应金额的物业费,立案庭法官出具了民事调解书,经过五个小时的调解,双方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纠纷得到圆满化解。存在同样情况的其他业主得知后,也纷纷提出想要通过此调解方案解决,立案庭联合法官工作站促使该物业公司与其他业主达成一致调解意见,至今没有此类纠纷再进入法院,真正实现在“家门口”解决纠纷。
近年来,陆续在镇乡街、村(社区)设置21个法官工作站,常态化开展“一站一法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实行“定期坐班、随时咨询”办公制度,建成集指导调解、法治宣传、司法确认、联动排查等综合性平台,并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分类梳理、建立台账、摸清底数,全面掌握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线索问题,下好“先手棋”。
建强驻企法官工作站工作机制。在11家县域重点企业设立法官工作站,遵循“带队定期走访、前置调解程序、形成问题清单、发放司法建议”的“链条式”工作方法。涉企小额诉讼类纠纷首先分流到法官工作站进行调解。针对企业提出的政策性、法律性问题发出司法建议17份。2023年6月,通过驻某重点企业法官工作站一次性化解28件涉该企业劳务合同系列纠纷,梳理该公司在用工用人、保险缴纳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并协助整改,现该公司已为其内部90%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各驻企法官工作站以此为例,向存在共性问题的企业发放司法建议并跟进指导,涉县域重点企业的劳动合同、劳动争议纠纷数量减少。
完善行业治理纠偏机制。预判高铁建设带动经济发展和三年疫情经济趋势,立足法院审判职能,在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及时提醒各行业存在的司法隐患。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1份,先后向政府、行政机关发出司法建议17份,推动市场监管局、住建局等行政机关完善规范性文件;向县域内大中小微企业发出司法建议34份,提示企业发展风险点40余个;向村委会、居委会发出司法建议10份,增强村、居民法治意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数字化技术打破时空限制。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移动微法院、云上法庭等智能化手段进行在线调解、诉前鉴定、司法确认申请等程序,通过互联网受理诉前调解案件3662件,音视频调解纠纷占比达54.64%。在大城子镇瓦南村开通“共享法庭”,对接法官工作站和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调、立、审”线上办理,足不出户化解纠纷。
二、专业矛盾“分类解”
打造专业化类型调解室。成立诉调对接中心,开设“诉调对接窗口”,登记流转诉前调解案件。开通劳动争议、金融纠纷、行政争议等9个专行业调解室,配强专职调解团队,实行动态管理。2023年9月在三个人民法庭成立诉调对接中心,进一步推动调解力量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将诉调对接的“调”向前延伸,极大减少了当事人诉累,节约了司法成本。
构建“法院+”多元解纷新格局。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紧密沟通,形成“法院+公安”“法院+工会”“法院+妇联”等调解模式,增强专行业调解活力,力争实现纠纷“解决得了”向“解决得好”转变。2023年2月初,县信访局因赤峰市某公司、高某某拖欠190名农民工工资到法院进行咨询,法院快速反映,启动“法院+工会”调解模式,联合走访企业调取相关资料,多次组织调解,最终促成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并进行司法确认,遏制集体信访苗头。
三、群体矛盾“特邀解”
诉前委派调。成立“人大代表+人民法官”“政协委员+人民法官”两个调解工作室,特邀人大代表15名、政协委员10名担任调解员,将涉及人数众多、影响范围较广的矛盾纠纷首先分流到调解工作室。2023年7月,周某等128户村民与宫某、宁城县某村民委会、宁城县林业局某林业工作站因承包合同发生纠纷到瓦房法庭寻求帮助。瓦房法庭及时将纠纷导入“人大代表+人民法官”调解工作室,经过人大代表调解员政策引导,法官释法明理,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进行了司法确认。
诉中联合调。充分结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特点优势,通过邀请代表委员观摩庭审、参与诉中调解物业服务合同、供用热力合同、劳务合同等涉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纠纷,化解同时挖掘矛盾产生原因,源头解决民生问题。
执行监督调。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见证、参与我院开展的“涉民生”“涉金融”“小标的案件”等专项集中执行行动,促成执行案件和解,达到事结案了政通人和的效果,降低信访概率。
四、辖区矛盾“特色解”
针对宁城县法院人民法庭辖区优势、地理环境、产业发展等特点,倾力打造五个特色人民法庭,以次为契机强化源头治理,特色治理。
“家事审判法庭”着力修复婚姻家庭关系。与属地平安办加强联系,实现镇、村二级调解组织家事矛盾隐患信息共享。搭建结婚问题“把脉问诊”、离婚矛盾柔性化解、适老型诉讼服务、未成年权益暖心维护、法官工作站调处邻里“小事”的五位一体解纷格局。
“便民利民法庭”着力提升群众满意度。深入棚区开展针对性普法,以“小事工作站、大事不出平安办,矛盾吸附在法庭”为目标,主动与辖区党委、政府对接,积极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2023年8月,法庭通过“府院联动”机制,在诉前成功调处棚区失火导致的62户114座大棚损失共计1400余万元民生案件,将棚户的损失降到最低。
“乡村振兴法庭”为乡村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针对属地果蔬种植经济特点,联合镇、村组织开办“法治夜校”,零距离普及蔬菜在买卖、运输、仓储等方面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实行“产业售卖季”节假日值班制度,接受村民和企业的法律咨询。
“优化营商环境法庭”助力营商环境再优化。立足“调判结合、以调为主”总基调,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压缩企业维权成本。开通“涉企诉讼绿色通道”,推动“接诉即办”,保证案件质量的同时确保案件快审、快结。通过慎用查封冻结等手段盘活企业3家,为5家企业梳理运行风险提供法律支持。
“旅游法庭”助力地方文旅产业健康发展。聚焦“游、购、娱、住”四个方面,在景区建立法官工作站,第一时间为游客提供普法、咨询、调处、诉讼等法律服务,规范商户依法经营,倡导群众文明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