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返还10万元,也希望从此互不相欠……”被告白某低头在调解协议上签字时轻声说道。原告王某看着面前的调解协议,迟疑了一会儿,终于在上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一刻,不仅是这场彩礼纠纷的落幕,也是一段恩怨的释怀。
时间回到2024年3月27日,王某与白某按民俗举办婚礼,婚后仅一个月,白某因种种矛盾回到娘家生活,这段婚姻因双方生活理念的分歧和沟通的断裂陷入僵局。更让王某心寒的是,早在订婚时,白某和其母亲刘某以“习俗需要”为由,向王某索要15万元彩礼,王某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分两次付清彩礼。时至今日,这笔彩礼归还问题成了双方争执的焦点,无奈之下,王某将白某诉至宁城县人民法院大双庙法庭。
承办法官李伟峰在了解案情后,察觉到这并非一纸判决即可化解的单纯经济纠纷,15万元彩礼的背后,是一段未走到终点的婚姻,也是两家人情感上的对抗和心结。承办法官立即组织双方来到大双庙法庭进行调解,力求在保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减少对立情绪,促进和谐解决争端。
“我辛辛苦苦攒下的15万,就这样打了水漂,婚也没了,这笔钱不能不还!”王某语气激动地说。
“我们家习俗就是这样,不是我个人能决定的。我现在也没这么多钱,怎么还?”白某神色复杂地辩解道。
面对剑拔弩张的局面,承办法官并未急于推进,而是耐心倾听,试图找到双方情感裂痕中的突破口。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明确规定,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情况下,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时,法院应予以支持。这不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对双方家庭的尊重!”承办法官在调解过程中,用清晰的法律条文向白某释明其返还彩礼的法律义务。
“但这不仅是法律问题,也是生活问题。”承办法官话锋一转,看向白某的母亲刘某,“您作为长辈,也希望孩子们都过得好吧?如果彩礼不退,矛盾只会越积越深,对彼此的未来都不好。”
转而,他又对王某说道:“这段婚姻确实令人遗憾,但我们也要学会放下。如果能通过调解妥善解决,对你、对她来说都是一种解脱。”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反复劝导和耐心沟通,白某逐渐放下心防,表示愿意当庭返还彩礼10万元。而王某在承办法官的劝解下,情绪也逐渐平稳,同意了这一方案。最终,双方签署了调解协议,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调解结束后,王某与白某彼此点头示意,眼中不再是怨恨,而是某种释然。庭外,李伟峰法官目送二人离去,感慨道:“案件结了,人心也得和。法律的作用,不仅是解法结,更是化心结。”
这场历时数月的彩礼纠纷画上了句号,但它留给人的启示却绵长——只有在法律的刚性中融入情感的温度,才能让每一场调解都成为解开心结的钥匙。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正是司法调解的真正意义所在。(王凌轩)